1
雷雷是一个小男孩,平时是家里的“小太阳”。
有一次,妈妈因为工作压力大,一回到家就躺到沙发上。
看到妈妈疲惫的样子,雷雷问妈妈:“你怎么啦?”
妈妈告诉雷雷,自己遇到了些事情,有些不舒服。
没想到听完妈妈的话后,雷雷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并对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
这个举动让妈妈感觉心里暖暖的,不禁在内心感叹:“雷雷真是一个有共情能力的孩子!”。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有关幼儿共情能力的相关研究中表示,孩子的共情能力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教养方式
在拒绝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常常惩罚、指责孩子,对孩子的需求不给予反应甚至是拒绝。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渐学习到类似的行为模式,在对待他人时也予以拒绝,导致共情力较低。
而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能敏感地观察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自我中心化程度较低,共情能力较高。
二、情绪谈话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父母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识别并命名情绪,让孩子了解更多情绪词汇;
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绪;
和孩子一起讨论情绪导致了哪些行为;
帮助孩子分析发生各种情绪时该如何应对。
孩子的共情能力就会变高。反之,孩子的共情能力会变低。
三、同伴关系
在同伴关系中,会讨论很多情感相关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同伴互动中,经常会出现情绪的变化。这有利于孩子识别、表达、调节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反应。
此外,在同伴互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习冲突解决策略、亲社会和社会情绪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共情能力。
四、家庭氛围
在充满冲突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容易因为父母的冲突引发愤怒、受挫、烦躁、痛苦等情绪,影响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容易体验到父母的支持、鼓励、积极回应,从而提高共情能力。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作为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呢?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父母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示范榜样。
如果父母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经常对周围的人表示关心。
孩子也会有样学样,通过模仿学习,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可以让孩子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进行换位思考。
比如,如果孩子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可以让孩子扮演对方的角色,体验玩具被抢的心情。
当孩子体验到对方的伤心、难过,就更能理解对方,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再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三、强化训练法
当孩子表现出共情行为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来强化孩子好的行为。
比如,孩子看到街边的流浪猫,感觉到很心疼,为流浪猫准备好食物和水。
父母可以表扬孩子,“爸爸妈妈为你的善良感到自豪。”
通过诸如此类的事例,孩子的共情行为得到强化,共情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