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也许见过很多“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例子——
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到了高考等重要考试时,却发挥失常;
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到了真正演讲时,大脑一片空白,变得结结巴巴;
技能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但到了赛场上,却突然变得生疏,手忙脚乱中输掉比赛......
这些情况,可能是遇到了“瓦伦达效应”。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1
卡尔·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
在多年的表演生涯中,他创造了无数次纪录,却在一次重大表演中出现失误,从高空中掉落。
这次的表演要横跨两栋十层高的楼,许多美国知名人物都慕名来观看他的表演,如果他能成功,将收获更大的名利。
瓦伦达对这次表演很看重,在表演前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动作,以期待能赢得满堂喝彩。
但在表演的当天,他刚走上钢丝没多久,就失足摔落了下来,不幸身亡。
在事后,他的妻子表示“就知道这次会出事”。
因为在出场前,瓦伦达一直反复在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而在以往的表演中,他只关注走钢丝这件事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因患得患失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作“瓦伦达效应”。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为什么会出现瓦伦达效应呢?
一方面,这可能和做事的动机水平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当人们对一件事越是力求完美时,反而容易事与愿违。
为此,他们进行研究,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在这个定律中,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呈倒U型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如果动机过强,反而会对行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比如,对于一件事,我们越是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反而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影响到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这可能和做事的目的性有关。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给绣花针引线,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奖品,激发不同强度的目的性。
结果发现,被试的目的性越强,越是努力,手颤抖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目的颤抖”,意思是超过一定限度,做事的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反而容易导致“关键时刻掉链子”。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瓦伦达效应容易影响我们的正常发挥,让我们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也许可以试试这样做。
一、保持合理水平的动机
根据前面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我们在做事时,最好能保持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最好能保持在中等水平。
比如,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动机水平过低,就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进步提升;
如果动机水平过高,就容易处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动机时,适度的紧张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二、平常心看待结果
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如果过于看重结果,心里就会有杂念,影响到自己做事的状态;如果放轻松,以平常心看待结果,有时反而能取得好的结果。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学生进入新的班级,老师邀请大家在班会上展示才艺。
他为了在大家面前留个好印象,就选了自己熟悉的歌曲,提前反复练习。
结果到了讲台上,他唱着唱着忘词了,只好尴尬地下台。
后来有一次,他在课后很自然地随便哼了一首歌,反而赢得同学们的喝彩。
三、聚焦做事的过程
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从事情的结果,转移到做事的过程上。
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心态,也可以体验到做事的乐趣。
比如,你打算画一幅画,与其关注这幅画是否好看,别人会怎么评价,倒不如将注意力放到画画这件事本身,享受画画的乐趣,这样说不定反而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