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昊昊是一名小学生,父母平时给予他很高的期待。
上次考试他考了前十名,父母为他感到开心的同时,要求他不要骄傲,下次要考到前三名。
昊昊感到压力很大,他觉得这次考到前十名已经是超常发挥了,考到前三名很难实现。
他渐渐地产生了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变得力不从心。
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的成绩不升反降,掉出了十五名之外。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设立合理的目标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给孩子设立了不合理的目标,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起反作用。
而设立合理的目标,则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果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儿童设立合理的目标和挑战,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潜能。
这个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合理运用这个心理概念,通过以下方法,来提升孩子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潜能。
一、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来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
比如,观察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是比较擅长?是一般水平?还是不太擅长?
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现状,才能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去改善提升孩子的能力。
二、协助孩子设置合理的目标。
如果给孩子的目标定得过高,孩子觉得太难,自己完成不了,就会选择放弃。
给孩子的目标定得太低,孩子觉得太简单,感到枯燥无味,也不利于进步。
最合理的情况是为孩子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这样,孩子既不会因为目标过高,难以实现,而感到压力过大,产生畏难心理。
也不会因为目标过低,没有挑战性,而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
他们会因为实现了合理的目标而产生成就感,变得更有动力。
比如,孩子在背诵课文时,觉得背诵整篇文章太难,背诵一句又太简单。
那就可以让孩子先背诵一段,等每段都熟悉后,再去背诵整篇文章。
三、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脚手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比如,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和题目,父母可以耐心为孩子解答;
孩子付出了努力却没取得理想的成绩,感到沮丧气馁时,父母可以及时安慰孩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
必要时,也需要撤除“脚手架”,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学习做家务时,一开始可能做得不太好。
父母可以先对孩子表示肯定,“你现在做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再通过亲身示范来指导孩子,“如果这样做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取得更大的进步。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