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研究人员把孩子关在一个房间里,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等自己回来再吃棉花糖,将会得到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研究人员离开后,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制棉花糖的诱惑。
有的孩子反复用手摸棉花糖;
有的孩子假装自己看不到棉花糖;
有的孩子用各种动作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没能抵制住棉花糖的诱惑,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已经把棉花糖吃掉了。只有少数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额外奖励。
在随后的跟踪研究中,他发现,那些能等到研究者回来再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的表现要优于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在他们身上,拥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即延迟满足的能力。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后来,这个概念被很多父母用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等一等。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
比如,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延迟满足。
这忽略了棉花糖实验的基础:让孩子自主选择。
面对美味的棉花糖,无论孩子选择的是直接吃掉,还是等等再吃,都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
如果变成了父母要求孩子等待,就会给孩子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成为一种控制。
孩子会觉得,只有乖乖听话才可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或谴责,那就只能被动选择等待了。
渐渐地,他们会压抑自己的需求,难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还有另外一种误区是只延迟不满足。
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会在当下拒绝孩子的要求,并许诺过段时间再满足孩子。但等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时,却又忘记了这回事,不再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耐心等待却没有换来好的结果,就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自然不愿再继续等待。
如果孩子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陷入到“稀缺心态”,也就是越缺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在“稀缺心态”下,孩子会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长大后,还容易出现“报复性”或“补偿性”行为。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如果要正确使用延迟满足,就需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出不同的反应。
一、年龄小的孩子,尽量避免延迟满足
对于0~3岁的宝宝,他们不仅不适合延迟满足,还需要父母及时满足需求。
饿了要喂、哭了要抱、不舒服时要回应,需要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样,宝宝才会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在得到过充分满足的前提下,进行延迟满足
米歇尔教授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平时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容易延迟满足,反之,则更难抵制诱惑。
所以,父母可以在平时多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经历过充分的满足,会和父母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孩子才更容易延迟满足。
三、把是否延迟满足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如果不是涉及到底线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要选择延迟满足。
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可以询问孩子是现在看10分钟动画片,还是等写完作业后看20分钟动画片。
当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就能慢慢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