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庭养育>玩物丧志?!优秀孩子的童年绝不是在学习刷题中长大的

玩物丧志?!优秀孩子的童年绝不是在学习刷题中长大的

1

心理学家布鲁纳和雪尔华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要求3~5岁的儿童取一支粉笔。

这支粉笔放在儿童够不到的盒子里,需要借助工具才能拿出来。

实验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演示如何借助工具把粉笔取出来的整个过程。

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演示如何借助工具把粉笔取出来的部分过程。

第三组儿童没有看到任何示范过程,而是在游戏中自己摆弄工具取出粉笔。

结果发现,做游戏的儿童比其他组儿童完成得更好。

这个实验证明,通过游戏进行自由探索和发现,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的儿童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比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玩游戏的方式更能让他们学习到新的知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提出过“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认为将玩耍和学习相结合,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岁儿童的影响3.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很多心理学家也在儿童游戏领域做出过不少研究。

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史。

经典的游戏理论中,席勒和斯宾塞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拉扎鲁斯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格罗斯认为,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

精神分析流派的游戏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敌意或报复的宣泄,遵循追求快乐、宣泄不满的“惟乐原则”。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中,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中,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规则。

列昂节夫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到作用。

游戏对儿童的影响5.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看了这么多研究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是如此重要。

游戏充满了乐趣性,不仅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还能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比如,在玩“警察抓小偷”“老鹰抓小鸡”游戏时,通过奔跑,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循环系统;

在玩“投沙包”游戏时,可以锻炼孩子的投掷、跳跃、手眼协调、手脚协调能力;

在放风筝时,可以保护孩子的颈椎,减缓视力疲劳,培养孩子的闭眼平衡能力......

二、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和他人沟通,这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尤其是一些语言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

比如,“词语接龙”游戏,可以扩充孩子的词汇量;

“绕口令”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口齿发音能力,让孩子吐字更清晰;

“故事接龙”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和其他小朋友合作,来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比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孩子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有个小女孩在玩“过家家”时,扮演了妈妈的角色。

她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自己友好地对小伙伴说话时,小伙伴会给予积极的反馈。

通过反思,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友善地对待他人,让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四、促进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比如,在玩积木时,孩子可以随意搭配,组合出不同造型;

在玩沙子时,孩子可以在沙子上画出各种纹路,加水堆成各种形状;

在绘画时,孩子可以使用各种材质的颜料,涂抹出充满童趣的画作;

在做手工时,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物品,创作出新奇的工艺品......

这些都是孩子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表达出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游戏对儿童的影响4.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4

写在最后

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通过游戏来获取知识。

对于他们来讲,玩物并不会丧志,反而能让他们成长。

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多陪孩子玩一些互动游戏。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亲子关系,还能促进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END
关于我们
唯学心理,北京唯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心理服务机构,主要为大众科普心理学知识、提供应用心理学各个方向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致力于培养更多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02

京ICP备14024353号-2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