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居家的A女士最近快要爆炸了。
现在自己和老公同时居家办公,孩子又要上网课,家里都快乱成一锅粥了。
经常是她刚坐下来工作,孩子就跑过来了:
妈妈,我的作业本放哪儿了?
妈妈,这个网课卡了,怎么办呀?
妈妈,这个题我不会,教教我吧。
妈妈......
至于老公,在家里就像个甩手掌柜,不给自己添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每次到饭点,就眼巴巴地等着她做饭,吃完饭后把碗往厨房里一堆,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留着让她收拾。
这天,她在工作上有些紧急任务要处理,晚饭做得稍微晚了些,没想到老公和孩子开始抱怨她只顾工作不顾家。
受到指责的A女士顿时觉得又生气又委屈,忍不住冲着老公和孩子发了脾气,大吵一架。
可是吵完架后,她又有点后悔,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和朋友、同事、陌生人沟通时,总是能心平气和、客客气气;
但是回到家里,和爱人、孩子沟通时,却很容易失去耐心、肆无忌惮。
这是因为,如果和普通关系的人胡乱发脾气,可能会破坏掉关系,在沟通时也就更注意方式方法。
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更为亲密的关系,也更能体验到安全感,发起脾气来也就毫无顾忌。
2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别人,却把最差的一面留给亲近的人。
殊不知,使用错误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一、指责
这种沟通方式将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认为“我是好的、对的,你是坏的、差的”。
比如,常常讲出这样的话:
都是你的错、都怪你;
你怎么这么笨/懒;
我就知道你做不好;
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二、讨好
这种沟通方式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认为只有顺从别人,才能将关系维系下去。
比如,经常性地道歉,“都是我的错,要是我把书桌收拾好了,你就不会找不到文具了。”
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我随便吃什么都行,你们来选吧。”
牺牲自己的感受,“你们开心就好,我没关系。”
三、打岔
这种沟通方式通过打岔转移话题,容易让人产生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感觉。
比如,老婆在工作上遇到困扰向老公吐槽求安慰,老公却说,你这算啥,我们单位balabala......
孩子向妈妈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妈妈却说,你饿不饿,想吃什么......
看起来是在沟通,实际上根本没在同一个频道。
四、超理智
这种沟通方式只谈论事实,不涉及感情,让人感觉像是在和冷冰冰的机器对话。
比如,孩子和朋友闹矛盾了,心里觉得委屈难受,回到家里向父母倾诉。
父母却说:小孩子之间闹别扭很正常,大家都这样,有什么好难受的。
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3
其实,家人才是我们最需要平等对待、好好沟通的人。
只有他们,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在和他们沟通时,最好做到既能尊重对方的感受,也能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步,和家人进行沟通。
第一步,表达发生了哪些客观事实。
第二步,表达事件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感受。
第三步,表达在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第四步,提出请求,自己需要对方做哪些事情。
前文提到的A女士,实际上可以这样和老公、孩子沟通:
今天我工作比较忙,做饭晚了,你们指责我只忙工作不顾家。
听到这些后,我感觉有些委屈和生气。
其实我又忙工作又处理家务,感觉挺累的,希望能有休息和喘息的时间。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们能和我一起共同处理家务,这样我们的小家会越来越好。
4
写在最后
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好好对待你的家人吧,他们才是最爱你的人。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