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疗愈自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明明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向专业的人寻求帮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可能是受到“心理问题污名化”的影响。
作家林奕含曾经在自己的婚礼上分享过大众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
如果你有一个晚辈得了白血病,你不会对他讲:
“不要跟得白血病的人交往,不然你也会得白血病。”
“这都是你的意志力不够,是你的抗压性不强,才会得白血病。”
“为什么大家的白血球都乖乖的,就你的不乖呢?”
但是,大家却常常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说出类似的话语:
“不要跟有心理问题的人交往,不然你也会出现心理问题。”
“都是你太脆弱,才会出现心理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没事儿,就你这么矫情?”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1
心理问题污名化是指社会为具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或群体贴上贬抑的标签,致使其受到不公平对待。
从污名者的视角来讲,心理问题污名化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心理问题持有僵化的认知。
比如,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危险的、是充满暴力的、是无能的”,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二、偏见
偏见是指对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或感受。
比如,“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危险”的想法,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情绪;
“有心理问题的人很无能”,会让人产生怜悯的情绪。
三、歧视
歧视是指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差别对待,影响到对方的权利和机会。
比如,回避、孤立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因为对方有心理问题而拒绝提供工作机会等。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从受污名者的视角来讲,心理问题污名化主要以下三种:
一、经验污名
经验污名是指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在过去或现在所遭受到的污名。
比如,因为心理问题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人际关系中被轻视,因为心理问题被解雇等。
二、预期污名
预期污名是指出现心理问题的人预期自己在将来会遭受到污名。
比如,认为自己在将来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丧失掉本可以获取的机会。
三、内化污名
内化污名是指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认同和自己污名特征相关的负面想法和感受。
比如,内心感到羞耻,认为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就是不好的,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污名化会给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应对方式,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功能。
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内心本来就已经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污名化会让他们本来就不太良好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污名化所塑造的负面标签,会让他们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降低,还会让他们出现自我责备、抑郁倾向、自我贬损等情况。
二、对应对行为的影响
污名化会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发展出错误的应对行为。
比如,他们会认为出现心理问题是可耻的,从而选择向其他人隐瞒自己的状况,而不是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污名化会让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在生活方面遭遇很多不公。
比如,在职场方面,他们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被拒绝聘用,即便被聘用,雇主也可能出于顾虑避免将更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
在生活方面,因为污名化,其他人会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这会导致他们缩小自己的社交范围,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功能。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4
心理问题污名化带来如此之多的影响,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打破心理问题污名化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正视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知道,心理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意味着可耻。
大大方方地谈论心理问题,当这个话题不再是“忌讳”时,也就会破除掉更多偏见和歧视。
二、提供社会支持
如果我们身边出现了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请不要歧视他们,而是选择向他们施以援手。
积极的社会支持,会让那些身处痛苦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
三、寻求专业帮助
当出现心理问题时,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负责。
主动寻求帮助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反而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联系电话:400-004-0116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